风靡的咏春,真实的叶问

发布时间:2017-08-10   点击率:2387
假如约好时间统一行动,也许就在此刻,全世界大约有200万人正稳扎二字羊马、双膝内扣,做着同样的动作:摊手、膀手、伏手…… 

这可不是行为艺术,它是咏春拳。在电影《叶问》里,代表“北方拳”的金山找将其称为“女人拳”。但是,不要小瞧这种“动作单调、姿势难看”的拳术,金山找走一路打一路,最后败倒之处,就是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拳头下。即使美国特种部队、英国皇家警察,也在如火如荼地学着咏春拳。他们剽悍凶猛,盛气凌人,没跟咏春拳师傅过招前,也和金山找一样满是不服气。 

肤色各异的咏春弟子,每个人都有同一个梦想,就是练成李小龙那样的中国功夫。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是什么?正是咏春拳。作为叶问的嫡传弟子,李小龙由咏春拳改造出的截拳道,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功夫。 

咏春拳到底是个什么拳?叶问究竟是个什么人?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赶赴香港,专访叶问宗师的长子、咏春体育会会长叶准先生,听他细说真实的咏春拳,真实的叶问宗师。 


“半世风流潇洒”的叶问 


1993年,为纪念叶问宗师诞辰100周年,叶准先生曾写了一阕《西江月》:“半世风流潇洒,一生磊落光明。当年赤手搏苍鹰,赢得里人钦敬。悉心栽桃育李,早就几许英豪。敢将旧谱变新声,顷刻全球应和。” 


说自己的父亲“风流”,叶准说,一是:他确实是毛泽东《沁园春•雪》里说的那种“风流人物”,另外他也确实“风流”。1949年,一次在政府组织的音乐茶会上,叶准遇到乐音界名人邓非、刘碧云夫妇,刘碧云是上世纪193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邓先生得知叶准是佛山人后,问他是否认识一个叫叶问的人,席间知情者顿时大笑。 

邓非说,当年他和叶问同在香港读书,是好朋友,还一起做过“舅爷”(“舅爷”是当时对追求名伶者的惯用代称,这种追求是以谈情说爱谈婚论嫁为目的,不同于现在的“追星族”。)邓非说,最后他追到了,而叶问却没有追到,因为叶问不懂音乐。后来,这对夫妇穷病交困,一起在广州珠江桥跳江自尽了。叶准去香港后和父亲叶问先生说起此事,他还甚为感慨。 

 “赤手搏苍鹰”,说的是叶问在军、警方面工作期间的故事。当时,叶问在佛山管理治安,一天带领部下在闹市跟踪一名刑事案惯犯,同事突发奇想,问叶问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惯犯。叶问将手枪和手铐交给同事,悄悄走过去,三下五除二就将惯犯牢牢捉拿住。这一事迹顿时又在佛山传遍了。 


在电影《叶问》里,有叶问捏坏左轮手枪的一幕。叶问也确实做过这样的事情。据叶准说,当年佛山有个叫余秋耀(音)的人,确实曾用手枪指着叶问,叶问抓住手枪并将其捏坏了。叶准先生说,父亲叶问和余秋耀有纠纷时自己还没有出生,但后来他跟这个余秋耀认识了,他当年是佛山的一个便衣。另外,也确实有日本人要和叶问比武,但叶问拒绝了。如果真是比武打死日本人,当时他哪里能跑得掉呢? 

“悉心栽桃育李,造就几许英豪。”叶问1949年后定居香港,一直教授咏春拳,并将其推向全世界。桃李满天下,一点不夸张,全世界几十个国家近200万人在练咏春拳,还培养出不少包括李小龙在内的出色弟子。 

1952到1972年,叶问宗师在香港教拳的生涯约有20年。过去所谓的“二世祖功夫”,传了近百年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去学;自叶问在香港教拳始,咏春传遍全世界,到现在大约200万人在学咏春。 

咏春何以风靡全球 

美国《功夫》杂志1998年曾发表文章称,全世界各派武术中,学习人数最多的是咏春拳,当时保守估计是超过100万人。十年来,咏春拳在全球发展更为迅猛,叶准先生称,全世界学咏春拳的估计已经超过200万人了,其中95%都是练叶问咏春拳的,其他分支的也很多,但绝对人数不多。叶准先生曾专门研究过叶问宗师成功的根源,他认为其中有三点是最关键的。 

一是改变了师徒必须亲自手(咏春拳重要的练习方法,两人对面双手攻防,类似太极拳的推手)的惯例。以前传习咏春拳,师徒之间一定要亲自手。叶问到香港授拳时,有些弟子要出国读书,叶问就告诉他们,可以教给对咏春拳感兴趣的同学好友,然后和他们一起对练手。这就解决了出门在外没有对手练习的问题。老外学习中国功夫,大多喜欢实证。咏春拳是在交手中练习的,由被打到不被打,由不被打到学会反击,由攻击成功到攻击简捷,越打越得门道,越练越有兴趣。这种练习方法,也吸引了大量老外来学习咏春拳。 

二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替代了古老难懂的动作名称。以前中国武术中很多动作的名称都使用传统字眼,比如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一些文化程度浅的学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洋徒弟更是不知所云。叶问宗师针对这一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替代“玄学术语”的称谓。比如,以前咏春拳里有个动作名为“两仪”,其实就是扎马转身180度,叶问改名为“180度转马”,还有“人走弓,我走弦”则表述成“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此一来,一些动作和专业称谓顿时让初学者明白无误,咏春拳传到外国后,翻译起来也比原来容易多了。 

三是发展有文化的弟子,通过校园向社会传播咏春拳。在香港传拳过程中,叶问深刻意识到文化程度对学拳者理解能力的意义,于是主要找那些读过书的人来教,以中五或高中文化程度的为主。因为当时香港只有香港大学一所高校,很多学生想继续深造,只有远赴国外。他们到了国外,按照叶问宗师的建议,在同学中发展拳友,甚至收授徒弟。本来是为了找对练伙伴的,结果往往是,大学毕业时,有的咏春门人已经拥有几百名学生了。学拳的人多了就开始收钱,教拳者也就不用去唐人街“洗大饼”(刷盘子)了,毕业后甚至靠教拳就能更好地谋生了。在大学修读哲学的李小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当年,和李小龙一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 

叶准先生说,别的功夫,大多是一些厨师带去的,始终不能走出唐人街,所以发展不了。而叶问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咏春传到全世界。 

在全世界人眼里,中国功夫就是李小龙那样的功夫,也就是他在咏春拳基础上创造出的截拳道。为什么李小龙不是出自其他门派,而偏偏是出身咏春拳呢? 

有咏春拳师傅认为,除了独具特色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外,也跟咏春拳的简捷格斗功能关系密切。以柔克刚,是咏春拳的特点,也是它最正统最重要的内容。 

咏春拳是近距离格斗的技击功夫,与流行于佛山的龙形拳、白眉拳和南螳螂拳类似,对打时双手要放在身体前面,跟北方拳长桥大马、双拳上下前后挥舞的大不相同。咏春拳擅长“短距离发力”,也就是李小龙所说的“寸劲”。守住中线,抢占中线,打击对手中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武术界有一个传说,说咏春拳专克公安武警的擒拿格斗,为此解放初有的地方政府禁止人们练习咏春拳。叶准说,他也从广州的朋友那里听到过这个说法,不过没有证据证明。咏春拳有抓拿手法,会脱手,如果有人来抓,一拳打过去就跑掉了。因此,不少国家的特种部队、警察和海军陆战队高级官兵都学过咏春。 

在叶问和李小龙之间,有一个人无法忽略,就是李小龙的师兄黄淳梁。1935年,黄淳梁出身于中医世家。先后学习太极拳、西洋拳、咏春拳等。1952年,黄淳梁带表弟一起到叶问的拳馆“参观”,打倒了几个弟子。在跟叶问交手并被打得无法招架后,才心悦诚服地拜师学艺了。后来,黄淳梁曾在香港挑起比武踢馆之风,身经至少上百次恶战,为咏春拳在香港打开广阔天地立下汗马功劳。28岁时,黄淳梁在叶问的鼓励与支持下,开馆授徒,训练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和本门师弟,其中就包括李小龙。1996年,国家体委邀请黄淳梁到北京传授咏春拳,内地遂掀起学习咏春拳的热潮。 

近代咏春拳祖师梁赞 

研究咏春的历史应该是从梁赞(生于1845年)先生开始,太平天国(1851-1864年)时期,这也是他最活跃的时期。梁赞对武术的兴趣很浓厚,他把前人留下来的一招一式,整理成今天这样一套完整的功夫,即咏春拳。从这个意义上说,梁赞是咏春拳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 

近代以来,咏春拳中众所公认的祖师,是梁赞。梁赞整理好这套咏春拳后,到处和人切磋研究,他交游面很广,功夫也很好,令咏春拳在整个南中国名声大噪。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武林中人,都知道梁赞的名字。 

梁赞在佛山行医卖药,甚少授徒,佛山人陈华顺(外号“找钱华”)得其真传,并收徒教拳。梁赞晚年回到家乡鹤山古劳,把改良的咏春拳传授给了当地乡亲,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古劳咏春拳。 

梁赞有两个儿子,长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两人分别学到梁赞的绝技,梁春学了中医,梁碧学了功夫。梁碧很斯文,性格内向,不像打功夫的,人们给他起了外号叫“先生碧”。 

梁赞死后,其经营的药材铺赞生堂顺理成章交给了梁春,经济大权也落到了梁春手里。学功夫没收入,开药铺有收入,梁碧只好向哥哥要钱。要得多了,兄弟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叶准先生曾到佛山梁赞故居看过,院子里砌了一道墙,同一个大门进去,一边是梁春的,一边是梁碧的,可见两兄弟关系之恶劣。 

梁赞把咏春拳打出名堂后,很多人想来学拳,梁赞去世后,徒弟陈华顺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学了咏春拳,就对外人说,只有自己才是梁赞功夫的传人。为此,梁碧更为郁郁,遂离开佛山,出走香港,栖身于朋友冯某在香港文咸东街开的南北行。南北行经营中国大陆和南洋之间的贸易,里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费吃住。 

陈华顺则留在佛山教功夫。陈华顺可说是咏春拳第一个职业拳师,当时的咏春都是师父和徒弟手,每个人都要和师父手,师父教不了多少个徒弟,所以当时陈华顺只是教三五个人。师父要靠教拳维持生计,徒弟少了,学费自然要贵一些。这样一来,咏春拳就被称为“二世祖”功夫,意思是富家子弟的玩意,家境不够殷实的人根本学不起咏春。但是,富家子弟学会咏春后,也不会为生计去教拳。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咏春拳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 

叶问师承陈、梁两人 

1893年10月10日,在当时的广东省南海县佛山镇桑园大街,叶氏家族的叶霭多、吴瑞夫妇,又添了一个儿子,取名叶继问,就是后来改名为叶问的咏春拳宗师。 

1899年,6岁的叶问在佛山桑园大街的叶家宗祠看陈华顺教授咏春拳,提出要学拳。陈华顺说:拜师,要大洋二十,你有吗?小叶问回到家中,拿来了二十大洋交给陈华顺。陈华顺一看这小孩来真的了,于是找来叶问的母亲吴瑞,问道:叶问年幼,二十大洋不知从何而来?后来吴瑞考虑到叶问年纪小,身体也不强壮,学点功夫总会对身体有好处,于是就同意叶问拜师学艺。这段故事,由叶准的祖母亲口告诉他。当时跟叶问一起学拳的,还有雷汝济、吴仲素、吴小鲁、何汉侣等人。 

1905年,陈华顺去世,死前嘱咐吴仲素帮助少年叶问完成咏春拳学业。和师兄们一起把师父陈华顺的灵柩送往顺德陈村安葬后,叶问开始跟随师兄吴仲素,转到佛山普君墟香线街继续学习咏春拳,一学就又是两年。此时一起习武的还有阮奇山、姚才(佛山咏春拳高手姚祺之父)。 

后来,武林界威名远扬的“咏春三雄”,不是别人,正是阮奇山、姚才和叶问他们三位。但是,当时他们三个都不是教拳的。叶问宗师到了香港定居后,为了生活才不得不教拳,这是后话。 

1908年,叶问得其姻亲庞伟庭资助,到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时年,叶问15岁。 

第二年的某一天,叶问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球,在球场上和一群“烂仔”发生争执,打了起来。16岁的叶问当场把对方撂倒两个,击退了那群“烂仔”。一起去打球的同班同学中,有位姓冯的佛山籍男生,恰好是南北行的少东家,回到家中兴奋地宣扬同学叶问如何厉害。南北行中一位长期住宿的食客,跟南北行老板是至交,算来是少东家的世伯。当听说叶问学的是咏春拳后,世伯又打听叶问是不是佛山来的?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让少东家邀请叶问到南北行来见个面。 

两人见面,那位世伯要跟叶问手。身为“咏春三雄”的叶问,出道之后罕逢敌手,二话不说,脱了长衫往茶几上一放,便与对方 起手来。关于这段故事,叶准先生说,叶问宗师曾亲口告诉他,当他跟那位世伯一搭手,便知对方厉害。顿时想起师父陈华顺生前所说的:如果遇上硬梆梆的对手,不用怕,那人好打有限;但如果遇上双手像烂毛巾般搭着不放的对手,便要小心了。 

叶问宗师曾回忆说,当时他在那世伯手里根本没有办法进攻,对方却也无意伤他。叶问烦躁至极猛然出击,结果刹那间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少年气盛的叶问,败倒之后,甚觉难堪,一语不发拎起长衫就走了。三天后,那世伯再约叶问见面,说:其实你已相当不错,是否想学得更好一点啊?叶问回答:我来香港是读书的,没有钱……世伯说,我教你咏春拳不收学费,你学成后回到佛山应是无人能敌,到时你只需要告诉别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了。原来,此人就是当年负气出走香港,得了梁赞咏春拳真传的梁家二公子。1909-1913年,也就是叶问16到21岁期间,他一边在香港读书,一边跟梁碧学习咏春拳。 

溯源:谁创了咏春拳?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叶问所说的,咏春拳由严咏春从南少林五枚师太那里学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咏春拳是一个叫摊手五的湖北人传到佛山的。 

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朝廷派兵围剿并火烧南少林,众僧死伤惨重,“少林五老”中身怀绝技的五枚师太藏匿到四川云南交界处的大凉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严氏也逃亡在此。严氏有个女儿名叫严咏春,因生得靓丽,遭到当地恶霸逼婚。五枚师太为援救严咏春,将其带到山里,教授拳术。三年后,严咏春下山,将恶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时名声大噪。严咏春问五枚师太该拳叫什么名字时,五枚说,这个拳没有名字的,就跟你的名来称呼吧。咏春拳,从此得名。 

之后,严咏春嫁给同样习武的福建商人梁博俦,梁博俦又传给本族子弟梁兰桂,往下依次传给了梁二娣。梁二娣在戏班的红船上做船工,曾暗中拜少林至善大师为师,学得了著名的六点半棍法,此后将该棍法融入咏春拳器械中。电影《叶问》中,叶问第二次与金山找过招,就使用了六点半棍法,枪、挑、钉、弹、拦、  、按消,力透棍尖,以一敌二,相当精彩。 

根据咏春门人的传说,梁二娣学得咏春拳和六点半棍法后,跟随红船到了佛山。后来,梁二娣将咏春拳传给了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鹤山古劳人梁赞。到了梁赞,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开始有了明确的记载。梁赞一生甚少收徒,只传了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和梁氏次子梁碧。咏春拳内,以授徒为职业,是从陈华顺开始的。机缘巧合的是,一代宗师叶问,分别在佛山和香港从学于陈华顺和梁碧,深得咏春拳真奥,遂成罕可匹敌的极顶高手。 

上面所说的历史起源,是咏春门内师徒相传的说法,叶问也是这么告诉众弟子的。但叶准先生称,一代一代口传耳听,有加有减,最后和当时的真实情况已经相差甚远。 

叶准1982年到佛山访问咏春拳大师彭南(江湖号称“黑面南”),曾听其讲咏春的祖师不是严咏春,而是一个叫摊手五的湖北人。关于摊手五为咏春拳祖师的说法,有两本书作了记载。一是麦啸霞所著的《广东戏剧史》,记载如下:粤剧在雍正以前,由于组织不完善,分工不清楚,因而发展不大;雍正间,湖北人张五,又名摊手五,挟技到佛山,组织琼花会馆(粤剧八和会馆前身),粤剧因而得到很大发展。 

另一本书是孟瑶所著的《中国戏曲史》(传奇文学出版社,1968年初版)记载:张五因故不能在京师存身,逃亡至佛山,时间在雍正年间,此人绰号摊手五,是一个“文武乱不挡”的好角色,尤其精于少林技击,他到佛山后,把戏曲和武技都传给红船弟子,并在佛山设立琼花会馆,至今粤班称他为祖师,称之为张师傅。 

叶准先生认为张五创咏春拳的说法更可靠些。理由有三:一是张五挟技到佛山,是在雍正年间,此传说比乾隆年间火烧少林寺尚早四五十年,比传说之道光、咸丰年间严咏春的年代尚早近百年。二是摊手为咏春拳的独特手法,而张五以摊手得名,“一只摊手,独步武林”,而张五确实曾在佛山红船授拳,而佛山是咏春拳的发源地。三是咏春拳的二字羊马最适合在船艇上使用,加之各式拳套特色,其练习所需的范围,犹如在狭隘的船艇中一样。四是咏春拳传到梁赞之前,梁兰桂、大画面锦、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都曾是红船(粤剧戏班的交通工具,代指粤剧戏班)中人。而严咏春的这一段故事则显得很有章回小说的味道。正确的历史文献从来没有五枚师太、没有严咏春,南少林寺也从没被火烧过。 

叶问年谱 

1893年10月10日 生于佛山。父叶霭多,母吴瑞。
1899-1905年 随陈华顺学习咏春拳。
1905-1907年 陈华顺去世,叶问随师兄吴仲素继续学习咏春拳。 
1908年 赴香港求学,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 
1909-1913年 在香港跟随梁碧学习咏春拳。 
1914-1949年 在广州、佛山军、警界工作,后期教授咏春拳。 
1949年 赴香港定居,教授咏春拳。 
1955-1957年 教授李小龙咏春拳。 
1967年  创办咏春体育会。 
1972年12月1日 叶问因口腔癌病逝于香港,享年79岁。 

叶问咏春拳历史传承 
(梁赞之前的传承关系为口耳相传,未有信史明文记载) 

五枚师太→严咏春→梁博(左单立人右寿)→梁兰桂→黄宝华、梁二娣→梁赞→陈华顺、梁碧→叶问 

全国热线:177 2775 9487

国内邮箱:cn4000018135@126.com

香港电话:+852 24010000
香港邮箱:24010000hk@gmail.com
© 2015 中國詠春拳學總會
香港:九龍區 九龍灣 宏泰道 合力工業中心 A座9樓 A9號      电话:00852-2401 0000

深圳:罗湖区 深南东路 3020号 东门百货广场大厦 东座1713室    

          电话:133 1697 7780

佛山:佛山市大沥盐步穗盐西路43号佰德广场2栋514     电话:177 2775 9487

备案号:粤ICP备17063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