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技击对抗比赛的突破创新与落实
发布时间:2019-11-20 点击率:5992
作者:李恒昌 谭春梅
2019年11月18日 浙江杭州萧山湘湖论坛发表
荣获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颁发二等奖
摘要:分析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搏击对抗比赛的差异,实践突破现有比赛框架范围,落实创新民族传统武术,研究一个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对抗性比赛的赛制,探讨新型赛制在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及优劣;重点研究咏春拳在实战式对抗比赛中的运用的可行性;创立一套突破现有的来自西方的对抗比赛模式,且更接近实战的对抗比赛方式,并付诸实践;阐述比赛设计中凸显的九个创新与突破重点;统计比赛数据并详细分析和检讨;提出竞技武术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的重要性;于各阶层推行武术,从小学抓起,体育院校设立专业学科,可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为竞技比赛作后盾。
关键词:传统武术;对抗性比赛;咏春拳;十三梅花桩;王者十三秒;街战Street fighting
一、 中国需要一个创新的技击对抗比赛
中国传统武术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以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和领土完整而产生的。随着和平的演变,国防有先进的武器,国家安定繁荣,越来越文明、法治,如打架这类的暴力现象将会越来越减少,中国传统武术原本的功能慢慢地被忽略,但民间还有许多爱好者依然练习,用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体育竞技的百花齐放,西方的各种搏击比赛的流行,让人们的思维倾向于中国武术是强身健体的,不能用于实战或是比赛。
然而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民间依然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武学拳种,确实是需要一个完整体系的赛事来保育传统武术的文化、保养一份民族意识、强化一份爱国观念。
创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击对抗比赛,突破现有的西方的对抗比赛范畴,且要有更接近实战的对抗比赛方式,已是时代的需求。
二、 人们对传统武术与西方搏击比赛的认知与看法
作为一个在民间从事传播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的工作者,毕生努力传承传中国统武术文化。在国内传承的工作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障碍、困难。其中最严重的是普遍观念问题。每逢在网络上呈现一些关于咏春拳的应用或者打斗的技术效果时,必会产生大量的说法,如:你要是那么能打,就打赢拳击吧!你那么厉害,为什么不打赢各种的如MMA、泰拳、以至各种搏击等等比赛的说法,这类说法比例很大。除了咏春拳之外,几乎所有传统拳种都无可避免地被质疑。主要原因除了大众对传统武术文化认识不多之外,再有就是一些网络炒作,有个别的未被确认传承的人士却被说成是某拳种“代表”之类的在与拳击手比赛中输了;原本比赛输赢是常事,是个人技术发挥的问题,但却被人说成是拳种的问题。而这类信息在网络上大量散播,偏颇信息频繁出现,掩盖了正面正确的信息,这容易误导大众。
但这也反映出一个普遍的态度,人们倾向于认同来自外国的比赛模式、外国的价值观,而不认同中华传统的技击能力与技术以及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产生如此现象的成因,就是我们没有属于我们民族,能代表自己传统文化的对抗性比赛。所以传统武术就是被认为不能打,不能打就是没用。而外国,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各式对抗性比赛,产生大量的拳王、冠军,每一年在比赛中都确确实实地证明及显示出他们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观、効能、经济、话语权、国际地位等等的软实力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或中国功夫自古以来都不是为比赛而设计的,更不是为了适应外国传来的比赛观念而传承的。其本源是防身、自卫、护族,保家,卫国等实用价值,并由此慢慢衍生文化、哲理、道德、民族意识、爱国观念等的练武精神;再而发展出强身、健康、养生的要求及功能。与现今普遍来自西方的比赛形式相比,中华武术早已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了。如果普遍观念,都持续地倾向于外国的价值观、外国的模式;这对国家、民族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
三、 中国特色的对抗性比赛的诞生
中国须要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对抗性比赛,须要创造一套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价值观的比赛系统,成文化实力,以傲视全球,刻不容缓!
但现时在国际上的种种对抗比赛中,基本上所有据点都已经被国外的比赛模式占据了,用拳打的,用腿踢的,各种形式的,几乎能想到都已经有人想到并使用了。如果我们勉强追随,只会被认为是在抄袭、模仿。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不多了。
问题来了,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还有能够突破的空间吗?我们究竟能否做得到?
我认为是做得到的,中国人拥有五千年以上的打斗经验,老早就已经拥有很多的徒手格斗的经验成果,而且就在眼前,就在手边,中国人一定做得到。
实践之路正在前行。2019年8月10-11日,在安徽蚌埠举办了一场落实创新的咏春拳学交流大赛;比赛项目包括套路、器械、黐手、少年对抗、成人对抗和梅花桩对抗。
这次比赛核心在于成人“王者十三秒”和“咏春拳学十三梅花桩”的对抗项目中。
咏春拳是一个优秀的技击体系,承袭千年传统文化。是一门丰富的学问,渊广的智慧。技法如水,顺势而变。咏春拳在应用上的观念,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去结束整个打斗。从而亦产生出五个重要的练习及应用原则:以最快的时间、以最直接的距离、以最简单的方式、以最少的成本、以最高的效率,来达到技击上的观念及目的。
这正是咏春拳能够在欧美海外,受到众多搏击好手的重视和流行普及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比赛的重点落于“王者十三秒”及“咏春拳学十三梅花桩”。实践了九个创新与突破重点的落实。
王者十三秒标志
咏春拳学十三梅花桩标志
四、 比赛的九个创新及突破重点
1、比赛概念,2、开始形式,3、解放双手,4、比赛时间,5、连击得分,6、每晋一级,难度加强,7、场地限制,8、重量配对,9、比赛排名。
以下是对这九个重点作出解释
(一) 比赛概念——创新的街战打斗概念
国际上的各种对抗比赛中,已经分门别类;例如拳击比赛,概念就是针对双拳的击打技术而设的。每种比赛类形都是按照不同的条件产生其比赛概念,透过其概念产生技术及进步。大部分比赛概念老早就被人想到了。但还有一个还没有想到和用过,就是街战打斗概念。
有不少记载关于“手搏”、“手战”一词,历代文献如《淮南子·修务训》为此弃干将、莫邪而以手战1,《汉书·艺文志》记载了“手搏”六篇2。意指手上没有任何工具、器材的徒手搏斗。现代用语为打架、打斗或街头实战等,范指徒手打斗。国外普遍流行Street fighting 这说法。
说到街战打斗,只有一个原则,就是速战速决。绝对不会有人愿意来一个先打若干分钟,然后再乘以若干回合的这样一个打法,这只是来自于西方比赛模式的观念。任何街战打斗,最理想的就是要在10至15秒之内,必须结束整个打斗。
创新与突破,由概念开始。
(二) 开始形式——比赛从交手开始的突破
传统功夫的比试较技,不少都是由交手或称搭手开始,直到现在,也存在不少这形式的锻练、竞技,但暂未出现先以交手形式开始的自由攻防对抗比赛。交手——即选手双方同时前臂相交。
现时普遍流行的比赛开始形式,一般都是沿用来自西方的“红角”、“蓝角”的形式及观念,裁判示意开始后双方准备进入打斗。而以交手开始,则由双方已经进入格斗状态开始,裁判示意开始则直接产生攻防,这是沿用中华武术传统较技方式,从交手直接到自由攻防对抗,而非准备进入格斗状态。没有游走,没有拖延,没有机会思考和调节策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唯一可以施展的,就是技术较量,出手见真章。
(三) 解放双手——脱去拳击手套束缚的对抗比赛
中华武术文化要得到彰显,就必须要从西方的拳击拳套中把双手解放出来。
在众多传统功夫的传承历史过程中,从来没有预算过有两个拳套包裹着自己双手的。但是现在西方的比赛模式及观念广为流行,通常以拳套减弱击拳时的杀伤力,在安全角度,以西方观念来说这是合理的,但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封锁了一部份的攻防技法,甚至会窒碍着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如果我们可以解决安全上的问题,就可以从拳套中把双手解放出来,令一些较为精巧的武术技巧都可以有机会发挥。只需在保护身体的护具上加以最大的保障及注重,以身体护具作安全保障便可解决问题。
在“王者十三秒”的比赛中,选手们只载上最薄的手套,尽可能不妨碍手的运作,同时规定,双手只能够击打有护具保护的指定部位。
通过比赛实践,选手们没有拳套的阻碍,双手运作顺畅自如,更容易发挥出传统武术的技击技巧。
(四) 比赛时间——首创以秒作为比赛时限
目前为止,还没有以街战打斗的时效观念为概念的一个正式比赛制度。
在“王者13秒”的对抗比赛中,设定实打13秒为比赛限时,并产生胜负,突破一般对抗比赛的以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形式。
以最快的时间产生胜负或得分,取替一切的游走、拖延时间等非直接实战技术,只有这样的比赛才是最接近真正的街战打斗的状况。
直到目前为止,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以最少的秒数为限时单位来决定胜负的对抗性比赛,充分体现中华武术在对抗技击中的速战速决的观念和实用性,更能突出中国功夫文化在实战过程中的特质。
(五) 创新的连击得分制
在技击对抗或技术锻炼过程中,不论主动或被动,总会有一些连贯性的攻击或防守的动作、方式、方法、或理念。所谓得势不饶人,乘胜追击。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提到遇敌制胜的方法是“势势相承,变化无穷”3。所谓“相承”,就是能够连接有限的手法或招式,进行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攻击,成制胜之法。
咏春拳更强调有连贯攻击制胜的理念,更可将这一理念实施到对抗比赛当中。在“王者十三秒”比赛中的取分重点,就是以连击为取分核心。
纵观全球,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以连击为核心的竞技方式;大部份的对抗赛事极其量只是接受连击或要求连击效果,而不是以连击为推动核心;以连击为推动核心既是承袭中国武术的传统,亦是一个全新构思。
(六) 每晋一级,难度加强的创新比赛规则
所有赛事均由交手形式开始;比赛以晋级淘汰制,随着晋级相应增加难度和要求。
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共四级,每晋一层,以更高层次的比赛技术要求进行,逐级放宽技术使用、提升比赛难度及激烈度。依序为:
初赛,双方只能移动其中一腿,另一腿即重心腿不能离地或移步;
复赛:允许步法移动,即自由行走;
决赛:在复赛的基础上,允许踢击,但只能用脚底攻击对手有护甲保护的胸腹部位;
总决赛:在决赛的基础上,允许用手击打头部。
这一创新的比赛规则,突破了一般比赛的由初赛到决赛都是同一个比赛要求及模式进行所有赛事;取而代之的是,晋级淘汰制;
这有助于赛事更为容易地普及、流行,加强刺激性。初赛的赛事相对较为容易,能方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总决赛的赛事将会成为焦点,能提升赛事的受关注程度。亦有助于主办赛事的灵活度及时间上的可行性等种种安排。在赛事安排上,可以提高赛事中的安全度,以保障选手们安全及减低主办者的风险。
通过这一形式的比赛,选手们对传统武术在对抗技术上的训练方向会更清晰,同时更着重于实战攻防应用的技术训练。这有助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扬。
(七) 场地限制的突破
1. 王者十三秒比赛
场地限制在3米*3米正方或直径3米正圆,减少选手拉开距离的空间,及对消极对抗的制约。
在实际应用上,我们通常会受到场地的限制,而通过这种场地制约的训练,可提升武术的实用性。
2. 咏春拳学十三梅花桩
现在的普遍对抗性比赛,场地设施主要是在一个既定范围的平坦及安全的地面上进行。
“咏春拳学十三梅花桩”比赛,是在平地上加上木桩,以提高歩法、腰马、灵活、沉厚稳定等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要求。
选手必须在桩上站立比赛,以交手形式开始,身体任何部分触地或被击中则失分。
这突破了一般只能够在平地上进行对抗比赛的习惯性局限。在自由对抗的技击比赛中,也是首次以梅花桩法进行。成为另一个对抗形式的比赛突破。
在防身自卫的应用角度来说,场地、地形并不能自由选择,更不可能预设有一个理想场地的安排,防身技术是需要适应不同场景的。
在咏春拳的传统上,本身是有在木桩上作技法练习的,把咏春拳的下盘功夫、步法、踢法及手法融为一体,结合于梅花桩中。由四点至五点、七点、九点、十一点、十三点,亦可以延伸更多的点数,可在桩上进行格斗、动作套路、黐手、比赛、步法及手法练习等。
在实施到比赛上,十三点除了可以展现马步的沉稳之外,同时已经可以达到步法的灵活移动空间的要求,因此采用十三点进行比赛。
(八) 重量配对
突破一般以体重分级的比赛模式;以体重最接近的两位选手作为比赛对手,这是一个创新的构思,适宜于大量人群参与的一个最简单的措施。但本次参赛人数有限,并未实行。
(九) 比赛排名
创新的计分排名方式,突破一般传统的冠、亚、季军,或第一、二、三名等的名次制度。根据参赛人员的比赛成绩,制定成绩顺序名单,成为本比赛系统的成果排名。例如国际网球比赛的选手排名。每一层一分的制度,每一届参赛分数累积,达至一定分数,下一届参赛可直接晋级。选手们有了排名位置,将加强人们的参与意欲,对推广中国武术有促进作用。但本次举办赛事,因未达致一个普及赛事的规模,及参与的工作人员有限,因此没有实行。
五、赛后分析与检讨
通过落实这一创新的比赛模式,得出一些经验,发现一些不足,而这些经验和数据可供我们日后作研究探讨,以继续完善和改进。
(一) 比赛数据:
“王者十三秒” 参与选手30人,共50场赛事;
“咏春拳学十三梅花桩”参与选手16人,共8场赛事。
参赛者年龄:18岁至55岁,
严重受伤:0;
轻微受伤:4%(主要是肢体碰撞瘀伤及手腕或手指部位扭伤)。
(二) 新尝试的适应
在“王者十三秒”的比赛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实践突破。
一共进行了50场次的比赛。参赛选手30名。来自全国8个省份、特区,包括广东、广西、深圳、香港、安徽、江苏、贵州及山东等。
当中大部份选手都是业余的爱好学习,但有部份选手本身已有不错的拳击、散打等的比赛经验。他们在“王者十三秒”比赛中的感受是:以他们过去的比赛技术及经验,在本次的比赛过程之中,难以有效地发挥及施展;这是另一种要求和打法,若要有更好成绩的话,必须要根据比赛的要求,重新学习及适应。
这显示,具有普遍流行的对抗性比赛经验之人,当进入了“王者13秒” 的比赛,都占不到便宜。透过首次的比赛尝试,可以预见,如果推广得完善,我们的参与者能够浸淫出足够水平的话,与国际上种种流行的对抗比赛的选手们同时进入这个比赛,这些国际选手们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这意味这个比赛方向,有足够的条件和机会可以成为别树一帜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比赛模式,在国际对抗技击比赛中,创立一个属于中国,属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一个武台。
(三) 选手成熟度
对于这个创新的比赛,虽然其观念及技术是来自传统拳种咏春拳,但参赛者的大部份是民间的业余爱好学习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比赛经验,亦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承受一份比赛胜负的压力。而且,他们平时练习,对手都是同门师兄弟,对练时都持着留力不留手的态度,攻击技术及行为都有所克制。一旦了进入比赛,所练的攻防技术则发挥不出来,更有出现乱打的非技术的、不成熟的表现。
另一部份是拥有拳击、散打等的技击对抗比赛经验的参赛者,他们的整体表现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的观念、技术、经验等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及所学之中,未能很好掌握新的技术要求和赛制。
这些都需要他们在日后的训练中,建立新观念,提升技击技术水平。
(四) 裁判执法有待改善
在“王者十三秒”的赛事中,委任了两位前散打全国冠军担任场裁,并且他们拥有散打裁判资格,经验丰富。
但是在这个全新的赛事体制之中,场裁仍持有散打的直觉及观念,处理这个新赛事的执法,未能产生第一时间的适应新赛事的要求;例如是:规则要求选手们不能乱拳挥打,选手连续发拳不能超过五拳,超越此数,会被视为乱拳乱打。但场裁没有于此例进行有效执法,以致很多选手都出现乱拳挥打的情况。
这显示,还需要进行赛事培训及多办赛事来培养裁判的成熟度。
(五) 选手针对规则
每逢比赛,比赛目的必然会期望能够提高参与者的技术水平,透过规则与技术要求,来达至目的效果。但参与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赢,也必然会用种种的方式来针对比赛的规则及技术要求。其中案例:参与者会利用连击取分这个核心,产生针对规则的行为。赛例要求是,“透过连击,或累积击中对手部位3次,算胜一手。先得3手,胜负立分。”参与者的针对是:透过向目标部位进行不断的发拳攻击,来产生自己在比赛中的最大保障,同时,场裁未能够在比赛中产生完善的执法,以致多场比赛均出现双方同时产生乱拳乱打的情况。
这情况,可以向参赛者进行规则培训,以及向裁判要求严格执行赛例来杜絶这类型的犯规情况。
在这首次出现的比赛形式的过程中,产生乱象在所难免。这也正是一个良好的机会,透过乱象的产生去完善、去纠正,去成熟一个新的赛制。
(六) 护具
这次比赛采用的是高保护的头盔,特厚的散打护甲。但是脖子还是保护得不足,这需要配置一些特别护具来保护脖子,以确保比赛的绝对安全。
比赛中,由于没有戴上拳击手套,只穿上最薄的手套来进行比赛。有小部份的参赛者手腕或手指有轻微的撞伤或扭伤,在将来的比赛中,可以让参赛者双手先扎上绷带来保护手指及手腕的关节,再穿上薄手套来防止手指甲抓伤对方,这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
(七) 规则定立
在这个新的赛制之中,规则的定立是偏向保守的,其原则是:
1. 以安全为重,
2. 不可能在一个新的比赛制度诞生之时,就以一个最激烈的打法去运作,这非常危险,且对所有参与人员也不公平。
3. 在晋级的过程中,逐步加强难度及放宽应用技术来调节比赛的激烈度,可灵活变化。
4. 透过一个有效的比赛,提升传统武术拳种的技术及发挥能力。
(八) 严谨度不足
由于这比赛是一个全新的赛制试验,碍于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经验等,均有所欠缺,形成这次赛事的严谨度不足,期望将来的赛事,对各方面能作出改善。
(九) 观赏感的优劣
“王者十三秒”比赛的概念及技术要求是以攻防实用的技术为基础,双方以近距离接触,鲜见一些大幅度的动作,甚少会出现一些悦目的动作,因此,在视觉上有可能令观众觉得缺乏悦目感。
另一方面,由于限时实打13秒的关系,胜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产生,这便增强了双方选手打斗的激烈性,也增强了另一方面的观赏价值,弥补了前文所提及的悦目感的不足。
(十) 民间自行发展困难重重
这次比赛是一个民间自发的突破创新试验,希望能够对复兴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比赛过后,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有些非常合理、中肯,值得接受,该加以检讨。
但同时有大量可算是非理性的批评,甚至可算是打压,主办者承受的压力极大。
民间组织推行毕竟是小众,参与人数有限;若持续由民间自行发展,碍于各方面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的不足,会使这个比赛的“生命”非常脆弱,难以成规模。若是幸运地有点成效,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使这个比赛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护,更有可能出现质疑、模仿、抄袭、改头换面、以此图利等情况,最后变成一个乱局。这将会妨碍整个比赛制度的完善,无法更好地推广和发展。
这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行。
(十一) 选拔优秀人才,创建和谐社会
一个完善的比赛体制,除了技术及制度之外,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这次的参赛者大多数是来自民间的业余爱好,难以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去维护这个比赛。
创办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击对抗比赛,让民间的武术爱好者有一个发挥的武台,让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的技能,从而减少民间的私人比武、械斗;同时也减少了一些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质疑的评论;使社会以及武术届更和谐发展,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和保育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中国传统武术在世界扬名起促进作用。
由国家推行,能促进民众的参与热度,让武术爱好者一展所长;体育院校的学生也能得到一个全新的训练方向,可培养出大量的新一代接班人,加快比赛各项细节和选手的成熟度,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有莫大好处。
(十二) 参赛者的意见和想法
赛后咨询参赛选手对比赛的看法;参赛者通过这次比赛,在实战技击的观念上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更了解练习、比赛和实战的区别,对日后的练习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会更着重于训练的真正的实用对抗攻防技术。99%的参赛者都期望能够再次参与,更希望能够多举办这类比赛,让他们有施展和发挥的武台。
(十三) 优势
目前,咏春拳在国外非常流行,普及程度是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咏春拳的拳馆,有大量的爱好者,主要是年青人。但目前为止,世界上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咏春拳的对抗比赛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际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拳种,如果中国创造一个权威的比赛体制,主导并推动国际性咏春拳赛事,推向世界,必然会受到世界上的学习者及爱好者欢迎,在武术文化方面,中国必将成为世界龙头,必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除了能够向国际宣扬中国武术文化之外,更可以提高中华武术文化于国际间的软实力和价值观。搏击对抗比赛不再是外国人独霸天下,中国武术可与之分庭抗礼。也可以此作桥头堡,然后再作其他传统武术的对抗性比赛的推出。中国武术进入奥运指日可待。
(十四) 促进民众参与
本次“王者十三秒”比赛的选手中有两位超过50岁,最高年龄55岁,其中一位是女性,而且,他们均能适应比赛的体能消耗。
因比赛模式是近距离、打13秒,便不需要强大的体格支撑强大的体能需要,体能消耗相对较小,对于较高年龄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更有利于促进民众参与,实现全民健身。
六、 武术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1. 比赛必由国家作战略主导管理和推广发展。
这可避免很多的不良及负面因素,能够于短期之内达致一个规模,能够使一个有潜质的赛制,得以健康地成长;继而有条件去面对全球。
2.武术进校园
少年强则国强。从小学抓起,将武术列入体育课中;从小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则更有能力地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效力。外国有些国家,他们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他们国家的武术。
于高等院校设立传统武术咏春拳专业科目;2017年,咏春拳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经已出版,奠定了传统武术咏春拳进校园的基石。高校推进可在短时间内选拔出大量的年青优秀人才,更可培养出大量的教练,提高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在民间发展的人才不足和无法完善比赛的问题。可以进行大量的交流比赛,产生庞大的数据,有助赛制的改良和改进。
3. 各阶层推动
在各个阶层普及,推行全民运动,既能让人民更有活力、更健康,增加幸福感,又能让大众对中国传统武术有更多的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强爱国主义精神。
军警人员受过良好的武术训练,再加上国家专业的技能训练,对于制止暴力、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均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七、欧洲咏春拳爱好者对此比赛规则的评价
创新的比赛举办后,随即到欧洲进行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的推广和教学,同时也将这创新的比赛模式向欧洲咏春爱好者介绍。
这些咏春拳爱好者当中,有相当部分人有空手道、拳击、泰拳等的比赛经验,甚至是高手。
他们对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在实战应用上能发挥作用是非常认同的,并一直寻找和探索一个非西方搏击比赛模式的、接近街战的比赛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灌输给他们中国特色的实战观念,如何将中华民族技击技术发挥出来;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比赛印证他们所练的技术,当他们听到有如此模式的一个比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都说:“终于找到了”。当我讲到:你们拳击手那么能打,什么拳王什么比赛冠军,能过我们的13秒再说。此时,全场立刻掌声雷动。当他们知道这个比赛模式后,个个不知疲倦,挥汗如雨,勤加练习,期望能尽快掌握技击技术并适应新型赛制,更盼望能早日举办这一赛事。主办本次集训的机构还准备着手筹划比赛。
由此可见,外国人对这个创新的比赛反应是热烈的,是非常认同的,并且将会付诸行动。
这一革命性的创新比赛源于中国传统武术并诞生于中国,必须由中国人主导,让洋人跟着我们走,让中华民族文化再次领导潮流。
在外国教学是为了宣扬中华武术文化,但这样一个创新的比赛模式我将之奉献给国家,期望能为建国七十周年贡献力量。
八、 结论:
综上所述,创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击对抗比赛是可行的,是武术爱好者渴望的,是符合中国传统武术创新突破的需求的,更是一个国际性的需求。
这一创新的比赛模式经过试验,已经公开,我们必须尽快落实,否则将来由外国人先于我们举办起来,便又变成我们模仿他们了。
尽管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成熟,但我们只要肯迈出第一步,不断总结经验,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现象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这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要求。武术竞技的创新突破虽然艰辛,但全国武术界同心协力,迎难而上,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中国武术发展必创辉煌,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必将会有中国武术的项目。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在武术竞技创新、突破、发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实现我们的武术梦、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刘安.《淮南子》[O]
[2] 班固.《汉书·艺文志》[O][3]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O]